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可使幼儿接触更多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音乐眼界,丰富他们音乐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使他们初步发展起感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的幼儿音乐教育在此方面较为薄弱。以至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在做中美音乐教育的对比研究时提到“美国的音乐教育可用‘创造’二字概括;中国的音乐教育则可用‘表演’或‘模仿’来概括”。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具有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可以说:“创造”是21世纪新人最根本的条件。对幼儿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创造性的培养,是当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然而以往的欣赏活动,却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教师一般很少选择教材,即使选择了,也就是安排 幼儿听一至两遍音乐,然后告诉他们这支曲子的名称等一些较浅显的知识,就算完成了这次欣赏活动。虽然目前在音乐教材、教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即使是在幼儿主动感受、表现音乐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观行为依然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而是教师思想与意志的巧妙强加。孩子们一次次地丧失了获得良好感性经验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 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因此音乐欣赏活动应始终让幼儿感到轻松、快乐,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挖掘幼儿创造能力呢?
一、 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要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尽管孩子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如幼儿说:“老师,我要听《春天在哪里》,我要跳舞的……” 教师:“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幼儿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如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了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就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二、 改变音乐教与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使音乐教学更具生成性和创造性。
(一)、为孩子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们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 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性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和判断。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她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象《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绘画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狮子大王过生日的,画小兔举行运动会的,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还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 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其实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是可行的。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
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四)多选择一些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一定风格的音乐, 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如《小人国的飞机》这段音乐就很有特点,听完后,我们启发幼儿讲 述自己的感受。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好像气泡冒出来。”有的说:“好像巨人在走路。”最 后,每位幼儿把自己的感受编成一个小故事。其中,有位小朋友编的故事是:“有一个小矮人驾驶着飞机在天 上飞,一不小心掉进盆里,冒出了许多小泡泡,它使劲把飞机拉上来,又飞上了天空。” 在选择教材时,我们还选择一些形式短小、内容集中、有强烈对比度的乐曲,供幼儿欣赏。例如,将两段 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曲子组合在一起。第一段乐曲用长管演奏,旋律比较低沉,稳重,幼儿听完后联想出大象、 狗熊、肥猪、大狮子等十几种动作笨重的动物;第二段乐曲由电子琴演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幼儿听完后 联想出小鱼、小鸟、蝴蝶、小天鹅等一些小巧、灵活的动物。这说明,幼儿在听音乐时,大脑中会不断浮现与 音乐有关的物体形象,产生了联想。可见,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刺激了大脑活动。
三、 提高教师开展音乐创造活动的教学能力
(一)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二)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三)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四)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鸡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五)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教师所组织和引导的音乐欣赏活动的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每个孩子都有音乐创作的潜能,假如我们能给他们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为他们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同时又能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孩子们必定能从音乐中体验更大的乐趣,就像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所说:“要让孩子学音乐像学说话一样自然”。
|